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文明”的内涵和意义本来就是多样的、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明”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美国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在《文明及其内涵》中指出,“文明”一词自出现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它与“文化”概念的关系也很混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明”和“文化”的内涵完全重叠、不可区分。综上所述,“文化”的概念在起源上与“土地”有关,它起源于罗马的农耕概念。罗马人相信“文化”意味着培育土地。 “文明”的概念是不同的。它并非源自农业概念,而是源自城市,尤其是希腊城市(城邦)。城里的人自以为比城外的野蛮人优越、文明。可见,“文明”概念从起源上就与“城市”紧密相连,并意味着“分化”和“超越”:与“野蛮”相区别,对野蛮状态的超越。这种“区别”和“优越”的依据实际上主要是基于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概念是现代性的典型范畴。因为,一方面,虽然“文明”概念与“城市”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严格来说,古希腊的“城市”应该是“城邦”(polis,πόλις),它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city,Metropolis)无论在规模还是内容上都相差甚远。另一方面,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随着公民社会和工商业的兴起而出现的。黑格尔、公民社会是一个“私人利益纠纷的战场”,因此,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必然意味着对个人利益的调解和关怀,或者说,它与捍卫自然权利有着内在的联系。私人利益尤其是资本逻辑的主导,使得“文明”的内涵日益狭隘。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隶属于哲学和科学范畴的“文明”概念的含义日益狭隘,“用来指冷漠、谨慎、机械、普遍的思维方式”。 ” ,相反,“文化”这个概念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这种“文明”、“文化”概念的纠缠和演变,实际上是时代变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反映。正是由于“文明”内涵的狭化,以赫尔德和18世纪浪漫主义者为代表的一些圣人大多采用“文化”而非“文明”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对文明固有缺陷的不满、反思和反抗。西方现代文明的内在缺陷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思维方式上的“线性进步”取向、历史观上的“欧洲中心”、价值观上的扩张与掠夺命题以及基础性命题。就此而言,民族观念中的“种族中心主义”(白人中心主义)。
从以上对“文明”概念的总体概述可以看出,人们对文明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大多是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角度出发,主要着眼于现实或事实层面。说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文明”,就意味着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先进”。例如,相对于农业文明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市场化、民主化等。但除了这种现实事实层面的规制之外,文明还具有很强的规范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它的规范内涵,才使得文明得以成为文明。
文明的规范内涵
文明的规范内涵体现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显着提高。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程度是文明的基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说,文明内涵的现实层面是针对其应有层面或规范层面的。我们可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自主活动”和“自我实现”的讨论以及《1857-1858年经济手稿》中所谓的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三种社会形态”的论述,据我理解,是对人类文明变革和进步历史进程的描绘。其中,在“人的依赖性”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和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依赖,“人类的生产力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孤立的地点内发展”。 “”,表示人格不独立,自我实现程度低。相应地,个体文明程度也必然不高。在“基于物质依赖的人类独立”的第二种社会形态中,个人的高度依赖和等级制度被打破,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综合关系、多面关系。需求和综合能力体系。与第一种社会形态相比,第二种社会形态虽然个人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人们从对他人的高度依赖转向对商品和货币的高度依赖,但它代表了人类之后的文明。全部。因为只有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们才开始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空间。第三种社会形态的显着特征是“以个体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其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其社会财富”。在这个阶段,每个人的自由人格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这意味着每个人充分的自我实现成为可能。这种社会形态的到来,借用马克思的话说,意味着人类“史前时期”的彻底结束,本质上意味着一种新文明样式的诞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分析始终围绕着每个人的自由个性或自我实现的程度。这种对文明的分析方法与单纯局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事实上,从马克思理论的人类解放目的来看,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只是手段或中介,从根本上服从于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自我实现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内涵的实际水平最终应指向其规范水平。
从文明的规范内涵看人类现代化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文明”和“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相互解释的。 “文明”和“现代化”都意味着人类从蒙昧的前现代“进入”现代,从而为每个个体的个性和内在潜力的自我实现创造了可能性和空间。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现代化/现代性的语境,就无法解释文明,反之亦然。当然,文明与现代化的这种内在关联并不意味着它们内部完全一致。从区别层面看,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现代性阶段)的产物。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各种社会制度全面深入变革的过程。文明与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促进。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发展,技术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这个现代化进程反过来又促进了文明的发展,逐步增强了人们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从规范性来说,无论是“文明”还是“现代化”,都指向每个人的个性或自由个性的实现。检验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国家的文明/现代化程度,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等物质制度层面。它还应该考虑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人格独立程度。 ,自我实现的广度和深度。人类的现代化也是如此。人类现代化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不仅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指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总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提高是文明的规范内涵,它要求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从文明的规范内涵来看,人类现代化就是要现实地实现每个人享有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换句话说,现代社会/文明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来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每个人的自由人格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实现,社会才能实现全面进步和繁荣。这样的社会才能真正称为现代社会/文明社会。另一方面,只有这样自我实现的个体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个体。
【本文是深圳大学第三期高水平建设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解读”、“建设社会主义典范的路径与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现代化与现代城市文明”(No.24ZDZT01)。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xddlgc.com/html/tiyuwenda/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