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知识问答
  • 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些新名词 高考学霸小胡追星记:清华录取后的第一场华晨宇演唱会

    “追星的快乐一天,第一次现场表演,六首歌,两首新歌,还有即兴聊天,11月2日演唱会见。”这是肖护发今年高考后的第一个朋友圈。小胡是一名尖子生。她已经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也是一位“追星女孩”,她的“偶像”是华晨宇。谈起自己的偶像,小胡难掩激动,“高考结束了,终于可以去看他的一场演唱会了。高三最困难的时候,就是看到他让我度过了难关。”

    “追星族”一直是一个被贴上标签的群体。一些典型负面事件的出现,让人们对追星行为敬而远之,甚至对追星人另眼相看。近年来,随着各类选秀节目的涌现和造星行业的兴起,“追星族”以新的姿态再次受到关注。这个群体逐渐从青少年扩展到各个年龄段以及更广泛的行业和领域,人们对于“追星”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人们对追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味的批评和谴责。人们对追星的态度逐渐多元化,极端赞同和反对的态度逐渐减少,对追星行为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理性和中立。”该校副教授吴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喜欢和追星不一样

    追星自古就有。左思的《三都颂》一诗吸引了洛阳人;韩娥的歌给我们留下了三天深刻的印象;潘安出行时,妇女们沿城墙互相望望,并抛掷水果,以表达钦佩之情。

    但“追星”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小虎队的人气吸引了年轻人的追捧。媒体用“追星族”来形容那些热血青年。 “追”一词是指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喜爱、羡慕、尊重、欣赏等正面吸引而进行的一系列偶像崇拜行为,如追剧、追表演、追场景等。

    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些新名词_名词生活的英文_生活中新名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以及偶像制造产业的兴起,追星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定义也变得更加严格。对于大多数“资深粉丝”来说,喜欢和“追”是有区别的。 “喜欢可能是看一部剧,听一首歌,然后觉得这个演员演技好,这个歌手唱得好。但如果不深入了解他,我只是对他有好感而已。” ”小胡表示,追求华晨宇是因为了解到他除了唱歌、唱功方面的天赋之外,还有更多的闪光点。

    追星意味着对一个偶像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从喜欢他的某部作品或特点到喜欢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的转变。

    作为一名公务员,小刘也是一名“追星女孩”。在她看来,喜欢和追星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行为层面,还体现在情感上。 “追星比较真实,我会买代言的产品、有报道他的杂志、新单曲。” ,我也会加入数据组,帮他收集通讯数据等等,我的心情会因为他而波动。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追随他。”

    随着追星现象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术语应运而生,用来解释不同类型的粉丝。根据明星在粉丝心目中的角色,可分为“妈妈粉”、“女友粉”、“姐妹粉”等。

    具体来说,“妈妈粉”指的是把偶像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大多数“妈妈迷”是30多岁和40多岁的女性。 “女友粉”,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视为偶像的女友,给予偶像所需要的女友的关心和关注。以此类推,“范姐”、“范姐”等。因为偶像的变化,不同类型的粉丝也会相互转化。

    此外,根据对明星的喜爱程度不同,还可分为“死忠粉”、“无脑粉”、“理智粉”、“脸粉”、“三月粉”、“路人粉” ”,从“铁杆粉丝”到“路人粉””,喜爱度在下降;此外,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偶像有感情。产生不良影响的粉丝包括“黑粉”或“私生粉”,即喜欢以某明星的名义做有损其他明星的事情,喜欢跟踪、偷窥、偷拍明星的粉丝。明星的日常和未公开的时间表。粉丝们,他们的风格通常比较极端。

    追星是我自己的事

    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些新名词_名词生活的英文_生活中新名词

    “追星自古就有,我觉得和人性有关。人有时候需要用虚拟的、遥远的影像,把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帮助自己克服一些困难的处境,或者成长的阶段。” ”简单心理学创始人兼CEO、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简丽丽解释道。

    正如小胡所说,“我觉得很多人追明星是因为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归根结底是自己内心的反映。”事实上,你可以在大多数名人身上发现明显的特征,从而成为他们的粉丝。追求和崇拜的对象。

    首先,它们往往是“虚拟且遥远的图像”。对于粉丝来说,名人往往是遥不可及的人物。这种距离感给了追星者想象的空间。正在日本留学的小宋,去日本是为了给自己的偶像松本润读书,努力学习日语,不过就是为了多看几场偶像的演唱会。 “我需要一种距离感,我喜欢他是作为一个偶像,如果我真的熟悉了他,我会觉得这是不真实的,而在舞台上看着他,我会觉得这是真实的。”

    其次,明星拥有粉丝失去或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是粉丝渴望成为的自己。从事公关行业的小沈从2016年开始成为王源的“妈妈粉”,“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一些得不到的情感,或者一些逝去的青春”。

    将自己想要的情感投入到偶像身上,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这就是追星给粉丝带来的现实意义。当小刘谈到她的“偶像”朱正廷时,她说:“他有很多现在很多人所缺乏的品质。他放弃了简单的路,选择了当偶像。他经历过网络暴力,但仍然坚持自己。这那种坚持、勇气和心态是我没有的,他的努力也激励着我,这就是我追求明星的最大意义。”

    一方面,粉丝通过“理想的自我”满足情感投射;另一方面,他们也通过“粉丝圈”(某个名人的粉丝组成的群体)获得社会共识和自我认同。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的小吴,学习、生活严谨、认真。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追星”的人。但她是韩国男子乐队的资深粉丝。她在“粉丝圈”里认识了好几个和她一样在名牌大学读书的女孩。他们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友谊。一有机会,他们就会一起去看。音乐会。 “我不想让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我也不是刻意这么做,我只是想把我的想法分享给理解我的人。很多时候,人们在追星时的行为状态与追星时的行为状态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日常生活。”

    对于这一现象,吴莹认为,“粉丝其实是一个有特色的群体,是一个亚文化群体,群体内部的这种社会共识,也是群体成员获得自尊、意义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如今的‘粉丝圈’”事实上,它是一个特定的群体,粉丝通过分享他们所关注的明星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来获得满足感和意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粉丝们似乎为自己喜欢的明星付出了如此多的代价而不期望任何回报。 “事实上,追星的过程帮助他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会体验到被接受或者更接近自己理想的形象。”简丽丽说道。

    追星应该理性一点

    追星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心理诱因,外在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追星行为,比如收集相关信息和材料、参与相关社区活动等,这种行为有时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粉丝。个人选择。

    小沈选择公关行业与追星有很大关系。当她在一家上市公司实习时,正好负责北京电影节项目。在活动上,小沈认识了很多名人。她希望能够帮助自己的偶像,“所以如果有机会我就打算留下来帮忙。”偶像可以帮助联系人们或者带来一些资源。”

    对于大多数粉丝来说,追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升学道路和职业选择,但这并不是他们考虑的唯一因素。

    名词生活的英文_生活中新名词_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些新名词

    “我不会因为追星,让父母承受很多不应有的负担。如果我去看演唱会,我会保证自己能拿得起钱。”小吴说道。

    本来想学艺术专业的小胡,最终考虑了家人的建议,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 “我觉得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意味着我放弃了振兴华语乐坛的梦想。这只是说明我想换一条更适合我的路。”

    粉丝对偶像的态度和追星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吴英用一套心理学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人对于新的、未知的事物有两套认知和判断的思维系统。起初,人们会利用自己的第一个思维系统做出快速判断,这个思维系统是由情绪和情绪主导的。此时的判断通常是感性的,不太客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关于人或事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人们开始运用理性。细节处理的第二个思维体系,使得这个过程更加理性、客观、细致。 “这种认知理论解释了人们对名人态度的变化。”吴英说道。

    虽然大多数粉丝都能“理性追星”,但一些非理性追星行为的存在,却屡次将追星话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虹桥一姐”不顾学业,与明星同住机场,疯狂拍照、集邮;一个十岁的女孩花了巨额压岁钱买了一辆车送给自己的偶像……

    “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这些所谓的‘不健康’、‘病态’行为来寻求心理安慰和支持。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欲望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简丽丽说,如果这些行为开始伤害你的正常生活时,你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需求是什么,找到在生活中增强力量的方法,并通过更多的方式寻求心理支持和理解。

    对于个人来说,当意识到追星行为影响正常生活时,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学家的帮助。社会也应该优先引导追星行为。

    “首先,人们的追星行为体现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其次,由于人们的追星过程涉及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情绪,甚至有过于狂热的反映,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和媒体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追星行为,在表达自己时表现得更加理性。”吴英说道。

    李河君 张亦琪

    李河君 张亦琪

    (李河君、张亦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xddlgc.com/html/tiyuwenda/9245.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